博冠足球俱乐部
你的位置:博冠足球俱乐部 > 新闻动态 > 魏碑溯源——平城时期魏碑书法艺术展作品选刊
魏碑溯源——平城时期魏碑书法艺术展作品选刊
发布日期:2025-06-24 01:15    点击次数:145

2024年6月5日《书法报》第22期16-19版 

责编:张永彬 邮箱:sfbszyb@163.com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

☝点击上方书法报编辑部轻松关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魏碑溯源

——平城时期魏碑书法艺术展作品选刊

指导单位: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主办单位:

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大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同市文物局、太原市文物局、太原市博物馆

展览时间:

2024年4月30日—7月31日

展览地点:

太原市博物馆

(本专题文图由展览策展及撰稿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张永强提供)

图片

前言

图片

“魏碑溯源——平城时期魏碑书法艺术展”是我国近年来首次举办的以北魏平城时期碑刻书法艺术为主题的大型展览,也是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山西展区的古代系列展之一。

南北朝时期的“北碑”与“南帖”是中国古代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以铭刻雄强和笔札风流著称。清代康有为在其名著《广艺舟双楫》中推崇“魏碑十美”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俊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他所指的是以魏碑书法艺术成熟时期的《龙门二十品》《云峰刻石》和北邙墓志为代表的洛阳魏碑而言。平城魏碑气势雄强,有阳刚之美;风貌朴拙,蕴高古之风,在时间、地域和艺术形态上与洛阳魏碑具有衔接性,“北碑”因有了平城魏碑而更为完整。

本次展览共展出北魏早期代表性的碑刻和古代书法作品百余件,形制包括摩崖石刻、碑、墓志、塔铭、造像记、砖铭、瓦当以及墨书、朱书和写经写本。地域上东起大兴安岭北部嘎仙洞,跨越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和新疆的广大地域,基本涵盖了北朝早期的书法精华,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是重要的出土石刻文献,也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其中有不少是第一次面世的珍品,堪称魏碑经典的一次饕餮盛宴,对当代书法的临池与创作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次展览也是将传统书法艺术与考古新成果结合展示的大胆尝试。平城魏碑不仅是洛阳魏碑的前身和渊薮,也描绘出一幅古代丝绸之路贯通东西、南北交流、民族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伟大画卷,波澜壮阔,魅力永恒。

图片

【第一版块】

大代龙兴

——平城时代的魏碑经典

文成帝南巡之颂碑

北魏和平二年(461年)。著录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滱水》,后湮没无闻。20世纪80年重新发现于山西省灵丘县郊唐河河谷台地,现移藏觉山寺。碑已断碎,下端佚失,龟座仍存。两面刻,篆额“皇帝南巡之颂”3行6字,碑阴刻从官题名二千余字,其体量是目前发现的魏碑中最大的。碑文记述了和平二年(461年)三月,文成帝率军自平城出发,经定州至于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县),途经此地举行上巳修禊和御射的活动,可与《魏书》记载相印证。此碑的书体斜画宽结,笔势舒展、劲健,收笔上扬,仍有隶书的遗韵,整体书风已是较为成熟的楷书面貌,是北魏平城时代最重要的碑刻之一。

图片

文成帝南巡之颂碑碑座

图片

文成帝南巡之颂碑现状

图片

文成帝南巡之颂碑拓片

参合陂残碑

约刻立于太武帝太平真君末年。山西省大同市郊出土。

共存“代郡之参合陂玄甲骑卌”数字,疑为《魏书》所载崔浩“国书案”中的《国书》残石。作为北魏皇家纪事碑,残碑记录了北魏大败后燕的一场重大战役参合陂之战,具有史料价值。字体整齐隽秀,结字宽博,厚重稳健略而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是平城魏碑的典型书风。

图片

参合陂残碑拓片

韩弩真妻王亿变碑

北魏兴安三年(454年)。山西省大同市古城东南某挖沙工地出土,云冈石窟博物馆藏。志作碑形,圆首。篆额阴文“平国侯韩弩真妻碑”4行8字,具有装饰性。虽自称为“碑”,其性质为早期的墓志。志文多用异体,结字宽博雄肆,体势略向右昂,点画折、挑和捺脚方折有力,是北魏早期平城铭刻的标志性特征。

图片

韩弩真妻王亿变碑实物

图片

韩弩真妻王亿变碑拓片

平城长庆寺造七级舍利塔铭

北魏神䴥四年(431年)。清末山西省大同市出土。砖质。铭阳文7行,满行9字,有界格。内容涉及北魏平城时期的译经、造塔,是早期佛教在平城流传的资料。结字方正,意态凝重,笔画微呈弧度,顿挫有力,是由隶入楷的书法珍品。

图片

平城长庆寺造七级舍利塔铭实物

图片

平城长庆寺造七级舍利塔铭拓片

邑师法宗等五十四人云冈造像记

北魏太和七年(483年)。1919年发现于云冈石窟第11窟东壁上层。此记是云冈石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造像题记,也是现存北魏平城时代的重要石刻之一。内容为邑师法宗等信士女五十四人为孝文帝及祖母文明太后“敬造石庙形像九十五区及诸菩萨”,是云冈石窟第11窟开凿的明确记载。书体在隶楷递变之间,笔致茂密,敦厚古雅,是平城魏碑雄悍书风的代表作。

图片

邑师法宗等五十四人云冈造像记

图片

邑师法宗等五十四人云冈造像记拓片(此为刚发现不久时民国梁上椿旧藏精拓本,钤“不风斋”“梁上椿印”)

比丘尼昙媚造像记

北魏景明四年(503年)。1956年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整修第20窟前积土时出土,云冈石窟博物馆藏。石质为细砂岩,是罕见的北魏中期云冈石窟造像记。书法结体宽博,笔画舒展,仪态端庄,圆润冲和,与《龙门二十品》的书风不同,是平城地区魏造像铭刻中的精能之品。

图片

比丘尼昙媚造像记实物

图片

比丘尼昙媚造像记拓片

孙恪墓志

北魏正平元年(451年)。20世纪末出土于山西大同市郊,大同市博物馆藏。楷法绵密,隶意犹存,体势飞扬,笔力雄健,是北魏平城时代的典型书风。此为该志初出土时殷宪先生手拓,墓志时间据其所考。

图片

孙恪墓志拓片

毛德祖妻张智朗石椁铭 

北魏和平元年(460年)。2011年大同市御河东市公安局工地出土,现藏大同市博物馆。此为夫妻合葬志铭,镌刻于石椁外壁。铭文正书,行间有朱砂界格,志文阴刻填朱。字形略方,点画以方笔楷势为主,杂以隶、行笔法,俊朗健美。棺椁外壁彩绘羽人、莲花等纷纭复杂的图案,是汉文化、游牧文化、西亚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反映古代大同丝绸之路文明的精美实物。

图片

毛德祖妻张智朗石椁铭拓片

司马金龙墓表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1965年出土于山西大同市城东石家寨村,现墓表藏山西省博物院,墓铭藏大同市博物馆。两面刻,篆额“司空瑯琊康王墓表”8字,字势悬针,类曹魏《正始石经》篆势。志文称“墓表”而不称墓志,为高昌墓砖所沿袭,直至唐初。志主司马金龙为司马楚之之子,《魏书》有传。刘裕代晋,金龙随父自南朝入魏,故其书有江南之风。铭文书法风神秀雅,横画欹侧取势,已摆脱了隶书的运笔特征,与同时出土的木屏风墨书榜题(见本期22、23版)似为一人所书。同墓出土金龙妻鲜卑贵族女儿钦文姬辰墓志(延兴四年卒),二志书法差异较大。

图片

司马金龙墓表拓片

司马金龙妃钦文姬辰墓志

北魏延兴四年(474)。1965年与司马金龙墓表同时出土于大同市郊,现藏大同市博物馆。志主为司马金龙之妻,北魏侍中、太尉、陇西王、直勤(鲜卑语“宗室”)贺豆跋之女,南凉君主秃发辱檀之孙女,先金龙十年而卒。贺豆跋即《魏书》中北魏平城时期的重臣、本名秃发破羌的源贺。此志铭文作隶书,楷书的笔意宛然,顿挫跳宕,章法疏密,开阖自然,朴拙生动。

图片

司马金龙妃钦文姬辰墓志拓片

  司马金龙墓寿砖铭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1965年在城东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出土,现藏大同市北朝艺术博物馆。砖铭阳文,其性质为墓室专用的建筑构件,成批烧制而成。砖文厚重,苍茫雄秀,书体为隶楷。用笔以方笔直势为主,兼以圆笔曲势。

图片

司马金龙墓寿砖拓片

图片

【第二版块】

定鼎中原

     ——魏孝文帝迁都前后的魏碑

太武帝东巡碑(第一碑)

北魏太延三年(437年)。碑石久佚,1932年前后发现于河北易县南管头村,20世纪80年代重新发现,已残。篆额“皇帝东巡之碑”2行6字。著录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滱水》《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六“满城县”条等,刊载于民国时期周肇祥编《艺林月刊》《艺林旬刊》。经实地考察,其御射处位于河北省易县南管头镇唐河河谷一带,凡立三碑,碑文大同小异,皆仅存残碑、碑座。碑文书风承汉碑余绪,结体茂密浑厚,横画斜出,已是楷书特征。捺画隶意犹存,气概雄强,施蛰存谓为“北魏第一名碑”。此碑目前发现的整幅拓片不超过十份。此为刚发现时周肇祥命工所拓,钤印“黄季度读碑记”“周养庵山游访得”“足庐珍藏书画金石印”。

图片

太武帝东巡碑拓片 破禅室藏

中岳嵩高灵庙碑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原石现存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庙峻极殿下。两面刻,圆首有穿。篆额“中岳嵩高灵庙之碑”8字,碑阳文字残泐近半,据《大代华岳庙碑》大致可补全。碑阴题名七列,第一列为平城“台遣”至洛州建立中岳庙的官吏及工匠题记。书体介乎隶楷之间,沉着浑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如“浑金璞玉,宝采难名”,是隶楷错变时期的代表书作,列为“神品”。

图片

中岳嵩高灵庙碑碑额及碑穿

图片

中岳嵩高灵庙碑拓片(局部)

图片

【第三版块】

绚烂瑰奇 

——北魏平城时期的漆书墨书与写经

大慈如来告疏

北魏兴安三年(454年)三月十日,书者谭胜。1944年8月敦煌莫高窟土地庙残塑像中发现。现藏敦煌研究院,编号敦研007。“告疏”是一种类似佛教发愿文的民间宗教文书,颇具民间道教方士色彩,反映了北魏早期佛教弥勒(大慈)信仰在民间的流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以太延五年(439年)消灭了盘踞西域的北凉沮渠氏政权,统一了北方,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此告疏布局疏朗,书迹稚拙,多用简体、别体,是北魏刚刚占领河西、敦煌时期当地民间的产物。

图片

图片

大慈如来告疏

  佛图棠所化经

北魏和平四年(463年)正月一日写,行楷书。现藏敦煌研究院。

此卷是日本青山杉雨先生20世纪末在东京所购,后捐赠于敦煌研究院,出土地不详。经中“佛图棠”不见于他处,经文也不见于各种《藏经》,应是南北朝时期民间托名佛、道二教,祈福写经祛殃的民间世俗写经。

此经与《大慈如来告疏》反映了北朝时期敦煌佛教向世俗化的转变。字体古拙,有简牍隶书的行笔特点,笔画粗率,属民间书写的状态。

图片

佛图棠所化经

金光明经卷第二舍身品

北魏皇兴五年(471年)。张璅主书。楷书,绢本。内容为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20世纪初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东方写本部,编号P.4506。据梁释慧皎撰《高僧传》卷二,北凉沮渠蒙逊玄始三年(414年)起,昙无谶于河西凉土译出《金光明经》等,距此经书时仅隔五十余年。此卷为法藏纪年最早的敦煌石室佛经写本。据卷后发愿文,造经人张璅主为凉州武威世族,其时住“大魏定州中山郡卢奴县城内西坊里”,在今河北正定、定州一带。题记又云:“在此单城,竭家建福,兴造素经《法华》一部、《金光明》一部、《维摩》一部、《无量寿》一部,欲今流通本乡,道俗异玩。”素经即缣素之经,则这些经本书写的材料都选用了价值不菲的黄绢。而笔法飘逸,书艺高超,也反映了北魏平城时代中原写经的水平,以及与河西走廊、西域一带流通的情况。

图片

金光明经舍身品卷(局部)

图片

【第四版块】

道在瓦甓

——北魏平城时期的砖铭瓦当

大代万岁瓦当

北魏早期。隶书。1998年出土于大同市东关北魏明堂故址,应为孝文帝迁洛之前平城故都的宫廷建筑用件。大同市北朝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

大代万岁瓦当拓片

宋绍祖墓砖铭

北魏太和元年(477)。2000年山西省大同市御河东岸大同大学工地出土,现藏大同市博物馆。砖质。铭刻3行,字内涂朱,其性质为简约的志铭。同时出土了完整的仿木建三间庑顶椁室,内壁彩绘乐舞人物。志主宋绍祖出身敦煌望族,葬时为“幽州刺史敦煌公”的显赫身份。此志是魏太武帝占领凉州、招徕迁徙地方豪俊、控制西域和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见证。志铭结体宽博,镌刻线条圆浑,势若篆籀,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敦字写作“燉”,与敦煌汉简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北魏写经的写法相同。

图片

宋绍祖墓砖铭朱书

平城瓦当

北魏早期。2007年山西省大同市操场城北魏二号遗址出土,大同市博物馆藏。

瓦当泥质灰陶,内模印隶书“平城”二字,外饰一周凸弦纹和四组云头纹。瓦当制作规整,图案简洁,设计独特,字体秀丽,是珍贵的平城建筑遗构。

图片

平城瓦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美图欣赏: 甜美动人
下一篇:没有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