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冠足球俱乐部
你的位置:博冠足球俱乐部 > 新闻动态 > 七律·柴扉清影醉乡间
七律·柴扉清影醉乡间
发布日期:2025-07-19 10:59    点击次数:172

一泓清澈照柴扉,万紫千桃总是肥。

风味只宜霜后菊,露香不染雨来薇。

眼前物色皆新品,身外神灵有旧围。

独我醉乡无处着,等闲行乐付谁归。

这首作品以清幽之境为画卷,在物我交融的笔触中展开对隐逸情怀与生命哲思的双重书写。

文字于澄明与朦胧的张力间游走,既勾勒出超脱世俗的田园图景,又暗藏对存在本质的深刻叩问,最终在醉乡无着的怅惘中,完成对精神家园的诗意追寻。

首联“一泓清澈照柴扉,万紫千桃总是肥”以水墨点染之法勾勒世外桃源,开启全篇的澄明之境。

“一泓清澈”如明镜映心,既实写门前碧波荡漾的景象,又暗喻心境的澄明通透,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恰似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

而“柴扉”意象的选择,则将读者引入古朴的隐居之境,柴门轻掩,隔绝尘嚣,暗含对世俗纷扰的淡泊。

后句“万紫千桃总是肥”以浓墨重彩描绘春日盛景,“万紫千红”展现色彩的繁盛,“总是肥”三字别具匠心,将视觉的繁盛转化为味觉的满足,暗合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照,生命在自然的丰饶中得以滋养。

颔联“风味只宜霜后菊,露香不染雨来薇”以物性喻品格,构建起精神象征的体系,展现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前句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象,却以“霜后”限定时空,既凸显菊花凌霜傲雪的气节,又暗含对经霜历雪后生命醇厚的体悟,霜后之菊,更显坚韧与芬芳。

后句“露香不染雨来薇”以薇草自喻,在“雨来”的世俗侵扰中坚守本真,“露香”象征着纯洁与高雅,“不染”则强调了对世俗污染的抵御,这种对洁净品格的坚守,恰似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成为君子人格的象征。

颈联“眼前物色皆新品,身外神灵有旧围”以时空对位展开哲学思辨,将视野从现世景象拓展到形而上的维度。

前句“新品”既指春日物候的更迭,万物复苏,焕发新生,又暗喻认知的刷新,以敏锐的感知力捕捉着现世生活的点滴变化。

后句“身外神灵有旧围”则将视野投向形而上的维度,“神灵”意象的介入,使诗句突破现实层面,在“新”与“旧”的辩证中,暗藏对永恒与变化的东方智慧,“旧围”或许象征着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或是内心坚守的信仰与精神家园。

尾联“独我醉乡无处着,等闲行乐付谁归”以醉乡意象收束全篇,却生发出存在主义的困惑,将情感推向高潮。

“无处着”三字如孤峰独立,既是对精神栖息地的追问,又暗含对现实世界的疏离,醉乡本是文人墨客逃避现实的精神港湾,然而此处却“无处着”,更显孤独与迷茫。

后句“等闲行乐付谁归”以反语出之,在看似洒脱的语调中,透露出知音难觅的苍凉,这种矛盾修辞恰似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怅惘,在醉与醒的边界,追问着生命的意义与归宿。

全篇在田园牧歌与哲学叩问的交响中,完成从具象到抽象、从物象到心象的艺术升华。

文字如青花瓷上的冰裂纹,既有“一泓清澈”的澄明,又有“醉乡无处”的裂痕,最终在物我交融的意境中,留下对生命本质的永恒追问。

这种追问既是个体的,也是时代的;既是哲学的,也是美学的,展现了东方文化特有的精神向度。

诗中意象的象征体系、时空的折叠技法、哲理的诗意转化,共同构建起一座连接自然与心灵的桥梁,在繁华与喧嚣的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一方精神的净土。



上一篇:魏碑溯源——平城时期魏碑书法艺术展作品选刊
下一篇:没有了

友情链接: